這天來到東澳國小,校園處於工地的狀態。學校與臺科大合作了水資源計劃,一場挖溝將部落冷泉引進校園的工程正在進行,校長說,「我們不希望孩子跟冷泉的關係,只是夏天的時候去沖涼,到那邊去買個香腸、吃個冰就結束了」。於是,這股泉水,將被引導到學校裡來,成為孩子的學習日常。
文| 鹿樂平臺
圖| 鹿樂平臺
這天來到東澳國小,校園處於工地的狀態。學校與臺科大合作了水資源計劃,一場挖溝將部落冷泉引進校園的工程正在進行,校長說,「我們不希望孩子跟冷泉的關係,只是夏天的時候去沖涼,到那邊去買個香腸、吃個冰就結束了」。於是,這股泉水,將被引導到學校裡來,成為孩子的學習日常。
走出校園,整個部落就是孩子們的大教室。
偏鄉教育不只是片面的「教育」問題
「在這裡一輩子,很清楚原民或偏鄉教育片面地光談教育沒有用,因為要是社區沒有產業,什麼都不用談。」東澳國小校長鄔誠民本身就是東岳部落的在地人,他指出,偏鄉部落沒有產業,青壯年出去工作,若不是全家一起走,就是留祖父母跟小孩在家。部落出去的青壯年在外受挫的很多,加上許多隔代教養的家庭通常不太重視教育,所以孩子從小便疏於學習,以致形成惡性循環。
當孩子能在家鄉安身,立業成家,此時談教育,才有可能形成正向循環。校長長期觀察這裡的青年在基本學科知識有所不足,於是從學校先做起,開始重視小朋友的基本學力。此外,也嘗試實驗教育,讓孩子與老師從在地文化的探究過程中,找到屬於部落自身的知識與文化,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樣貌。
校長長期觀察、思考部落的發展,以文化融入課程與生活,並且身體力行。
拉拔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的力量
有一句諺語是這樣說的:「拉拔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的力量。(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用在偏鄉,似乎格外貼切。
作為東岳部落在地人的鄔誠民校長,以孩子與社區為核心,透過教育與部落的力量,嘗試讓孩子擁有更貼切地方的知識與能力,期盼部落孩子能夠回流,得以在家鄉安身立業;同樣屬於原鄉的親愛村,位於南投縣仁愛鄉,奧萬大森林的深處。這個海拔九百公尺,群山圍繞的谷地,有群孩子幸運地找到自身獨特的天賦。親愛愛樂的王子建老師和陳珮文老師擺脫傳統以學科、考試成績去定義一個人價值的模式,用提琴和音符協助這群孩子追尋心中的愛與夢。「我從沒想過要去偏鄉當老師。」王老師說。然而在親愛村,王子建與陳珮文兩位老師遇見一群愛樂的孩子,從此,帶著這群孩子成為他們這輩子唯一最想做的事情。
「臺灣沒有偏鄉,是心的距離比較遠。」王子建老師說。或許,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拉拔一個孩子,需要不只一個村莊的力量。」
便當盒裡裝載了孩子們演奏的琴音,來自親愛村的滋養。
拉拔一個偏鄉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