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封面

鹿樂與企業的共好之道

【走出教室】 學習更有感

文| 鹿樂平臺

圖| 鹿樂平臺

「希望貴單位可幫忙分享資訊,讓有需要的學校可以提出申請」

2019年2月臉書私訊傳來這麼一段留言,希望鹿樂可以協助轉發免費的科普與環境教育課程讓偏鄉學校申請參與,這麼棒的資訊對鹿樂而言只是舉手之勞,但鹿樂想做得更多,以及更加深入,這段往返的訊息也牽起了友達與鹿樂的合作之路。

「科技」與「環保」如何取得平衡?

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舉凡公車站牌的電子看板、液晶電視、手機螢幕、智慧式手錶等,這些便利的產品不少出自於友達光電。友達光電是國內知名製造各類顯示器應用面板的企業,在為人類打造更便利美好生活的同時,也深知科技發展的背後需要付出龐大的環境成本,所以在追求企業發展之餘,更關注環境永續、社會關懷等議題,而企業如何在「科技」與「環保」間取得平衡?得從友達本身的理念說起。

/media/original_images/20200777_AUO-02.jpg

當友達遇到環境教育(圖/友達永續基金會提供)

 

從早期就深知一個企業要永續經營,「環境」絕不能排除在外,友達不僅長期地投入環境保護與社會參與,更以「超越企業社會責任、創造共享價值」作為推動友達CSR永續經營的核心理念。正因為要創造共享的價值,友達從企業本身的環境場域打造起,在2009年友達光電台中廠成為國內第一家製造業通過美國LEED認證的綠色廠房,也就是透過基地生態化設計、太陽能及綠建材來導入;2014所設立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也通過環保署認證。從企業場域的打造到環境保護的推廣,友達在產業特色及文化遺址保存中取得了平衡,進而開發出「環境教育─能源與文化兩大主軸課程」,透過環境科普教育的教學,讓學生體驗維護自然生態與文化保存的重要性,期望能培養出具有環境素養的科學人才。承接過往的願景與目標,為傳遞科普教育、打造綠色永續、實踐文化關懷,2019年成立友達永續基金會,在基金會的支持之下,更主動提供交通補助、免費午餐,讓偏鄉學校申請參與,一同創造企業核心共享價值,企業也期待培育永續社會公民,讓更多的人一同維護與提升生活環境品質。

由「點」到「線」開發活潑課程

「注意!」一陣嘹亮嗓音,隨著底下學生齊聲重覆一遍,吵雜的秩序頓時變得非常安靜,這就是「小啄木」姐姐的魅力。

/media/original_images/20200777_AUO-03.jpg

友達環境教育師小啄木─葉奕辰

 

「小啄木」姐姐是負責「環境教育─能源與文化兩大主軸課程」的環境教育師葉奕辰,對專長是課程設計與方法的奕辰來說,從課程開發到教學,最困難的在於要盤點與本業相關的資源特色,再加上本身不是理工背景,所以在開發課程過程也跟學生一樣從新學起,像是電子面板、太陽能板如何製成、綠色廠房為什麼可以節能的原理與功效等,就連化學元素、週期表等也從頭一一學過,並尋求各領域工程師與專業同仁的協助。

/media/original_images/20200777_AUO-04.jpg

友達科普教育開發團隊

 

對於文化體驗課程,則是透過實地走訪與考察,逐漸梳理出大肚山發展的歷史脈絡,以及西大墩窯的歷史意義。這兩套課程在不斷與同事討論、統整,逐漸將每個環境永續的「點」串連成「線」,才確定出主題方向,不僅如此,還要將這些跨領域的知識內化、轉化成適合國小4~6年級學生可以理解的語言與內容。所以每一套課程、每一個單元,都是經過多次的修正和試教,才有現在寓教於樂的課程方案供學校來選擇。

走出教室 學習更有感

「有沒有人知道西大墩窯是如何出現的?」小啄木姐姐問著底下的學生。

/media/original_images/20200777_AUO-05.jpg

帶領學生實際走訪西大墩窯(圖/友達永續基金會提供)

 

一位國中生立刻舉手答出正確答案,也可以說是直接破梗。一問才知在課程開發之際,會讓同一所學校來體驗不同的課程,這位學生在小學五年級時曾體驗過太陽能課程,到了六年級則是體驗文化課程,現在到了國中,因「在地家鄉走讀課程」又來了一次。讓小啄木姐姐感動的是,過去僅是短短一天的課程,他卻可以回答出正確的答案,代表當下他確實有認真的聆聽與吸收,將知識內化成自己的。

突破框架 拉近學生距離

對學校來說,往往想讓學生了解「什麼是太陽能?」,可能頂多讓學生站在教室外看著屋頂上的太陽能板,或是電表,但這樣的課程解說對學生來說連結性很弱,因為關注到這點,友達透過自己的本業與環境教育課程結合在一起,拉近學生的距離,讓學生突破框架走出教室,從生活中真切地體驗到科普知識。

/media/original_images/20200777_AUO-06.jpg

了解什麼是再生能源與非再生能源(圖/友達永續基金會提供)

 

自2015年到2019年這兩套課程,共邀請了32所偏鄉學校,35梯次,1,285人次參與。

這五年來,小啄木姐姐也觀察到,相較於都市,偏鄉學生在吸收與閱讀課外讀物的資源相對來得少,以致在面對問題時不善於完整表達出來,所以在教學過程,環境教育師得適時地注意學生狀態,減少使用生硬的詞彙,給予學生多一點的思考時間,以及以鼓勵取代否定他們創意的回應。

因為他們能走出來,接受外在的刺激就不應該被限制與被否定,相信這樣的引導不僅可以增加他們的自信,也更能啟發孩子對環境素養的知識,將這些所學轉化成自己帶著走的能力,這也是友達環境教育課程的一項期許。

/media/original_images/20200777_AUO-07.jpg

動手DIY太陽能車(圖/臺中市溪尾國小提供)

【好書覓良緣】教育無偏鄉
【好書覓良緣】教育無偏鄉

文章日期:2020-07-01

知識沒有界限,夢想因此無限。開啟閱讀的視野,讓孩子的人生從不設限,是鹿樂的期盼。2018年鹿樂以「好書覓良緣 教育無偏鄉」專案來實踐,這份善意牽起各界出版社、慈善主、學校的認同與支持,截至2020年鹿...
閱讀更多
【品味人生】顛覆孩子的閱讀想像
【品味人生】顛覆孩子的閱讀想像

文章日期:2020-07-01

回顧人生,什麼最重要?對王品集團創辦人戴勝益董事長而言,20歲是打拼自己的「職業」;40歲則衝刺自己的「事業」;60歲便是實踐自己的「志業」。熱心公益的他退而不休,不惜成本開設他心中夢想的書屋。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