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封面

山是一所學校,向大自然學習

山的課堂(一) 富里國中-開啟自然之門

文| 鹿樂平臺

圖| 鹿樂平臺

在花蓮縣的富里國中,兩側矗立著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這座學校位於花東縱谷平原的中心地帶,而秀姑巒溪則從南向北貫穿整個富里鄉。附近的鱉溪則是秀姑巒溪的支流,同時也是農田極為重要的水源之一。這個地理位置的得天獨厚,使學校處於多元族群的環境中。學校透過戶外教育提供孩子們真實情境的體驗,藉由探索來尊重生命與環境,讓他們對生命有了全新的認識與感動。

 

走出教室之外的學習

自民國93年起,富里國中開始積極推動戶外教育,並與教育部各項計畫相配合,逐步將課程系統化並模組化。學校成為了教育部戶外教育標竿學校及戶外教育基地學校。戶外教育強調的是走出教室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展現自主、多元的能力。學校帶領學生走訪在地社區、展開長途移動,甚至實際到鱉溪進行捕魚活動,除了傳授捕魚技巧外,也讓學生觀察魚類及溪流的自然生態。

董嘉傑校長,曾是富里國中的主任,現為花蓮縣候用校長,分享了他的觀察。在教室內的學習往往容易讓學生被貼上標籤,一旦被認定為學習不佳的學生,就很難找到學習的樂趣。然而,走到自然的場域,戶外教育讓學生回歸到以「人為主體」的環境中,老師和同儕之間是平等的,每個人都需要親身實踐,透過實踐學習。這種方式讓學習更具價值。

/media/original_images/20240909_2_text01.jpg

群山環繞的花東縱谷(來源/董嘉傑校長)

 

雖然富里國中坐落於花東縱谷,四周被山環繞,但學生們每天看著對面的山,卻不甚了解身邊的山。例如,附近的瓦拉米步道全長約14公里,坡度平緩,視野開闊,擁有完整的生態體系,孕育著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明明離山如此之近,但卻有許多住在附近的學生從未踏足過。富里國中意識到這一點,開始思考是否能夠帶領學生深入生活中的山區。因此,自民國103學年度起,申請教育部補助學校辦理「山野教育推廣計畫」,期望可以學校附近的登山步道作為山野教育的學習場域。

 

走進山林之中的挑戰

在富里國中推廣山野教育的初期,學校曾考慮將補助經費用於邀請外聘師資,舉辦一次性的教育活動。然而,學校認為教育需要長久的灌溉和耐心的耕耘,因此決定將經費投入學生的登山裝備,並為學校老師舉辦山野教育研習,培育專業且熱誠的教學團隊,以持續陪伴學生認識這片土地。

山野教育是一項專業的教育活動,包括專業的戶外知識和技能、安全管理和風險控制、教學活動設計和執行、以及教學策略的評估和反思等。這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組織者和執行者需要具備專業知識、技能和素養,才能確保活動達到教育目標並保障學員的安全。

/media/original_images/20240909_2_text02_53DbCCv.jpg

分享如何使用紙本地圖及指北針的學習 (來源/董嘉傑校長)

 

/media/original_images/20240909_2_text03_PNAfEks.jpg

孩子在校園的草地上練習搭帳篷 (來源/董嘉傑校長)

 

每次的過夜山行,學校會安排8至16名學生參與。由於山野教育的專業性及安全管理等考量,戶外的師生比為1:2,即每兩名學生配備一名老師陪伴。這需要投入大量的教學資源,因此學校建立了一套嚴格的徵選制度,讓學生從從山下就意識到自己所做的選擇,並需要投入更多的學習。

徵選的第一階段是自由報名,學生填寫身體狀況調查表,並表達他們參與此活動的動機以及期待。第二階段是現場面試,老師會邀請學生分享他們上山學習的期待和經驗,並透過錄影方式記錄下來。通過前兩個階段的學生,將進入第三階段的訓練期。

在訓練期間,老師會利用午休、放學和週末時段,為學生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課程。這包括室內課程,學習登山的十個系統,認識如何在山上生活所需的知識和技能,透過扎實的學習過程,逐步累積學生在山野生活的基本能力。此外,也會進行一定程度的體能訓練,學生必須背負重物,一日完成長達60公里的行程。通過體能檢測後,才能具備參與山野教育行程的資格和能力。

 

在孩子的生命中留下一顆種子

董嘉傑校長分享了一個故事,一位學生體重達到100公斤,學校老師對他的體能有所擔憂,但他在徵選過程中展現了積極和誠懇的態度,因此學校支持他的參與。面對困難的地形,這名學生雖然感到害怕,甚至閉著眼睛,但仍選擇嘗試面對挑戰。在長達28公里的路程中,他從未發出任何一句抱怨,讓老師對他的毅力和堅韌感到敬佩。

陳巧齡校長(原為富里國中主任,現為花蓮縣候用校長也分享了她在參與山野課程中的觀察,指出山野教育不僅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還能夠促進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她提到了一位平時沉默寡言的學生,在參與山野教育後展現出的變化。當遇到找不到路或忘記如何打繩結等情境時,這位學生能夠運用自己的邏輯思考能力,積極協助夥伴解決問題,而不是選擇逃避或感到恐懼。

/media/original_images/20240909_2_text04_W2SQ6o8.jpg

登山過程中,選擇嘗試面對挑戰 (來源/董嘉傑校長)

 

/media/original_images/20240909_2_text05_wtAHmfW.jpg

董嘉傑校長帶著孩子們一起登頂雪山東峰(來源/董嘉傑校長)

 

透過山野課程學習,學生得以從課堂以外的實際體驗中獲得啟發,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領導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通過反思,更有助於引導學生思考學習的方向。有次,畢業生回來協助學校的山野課程,突然問起老師說:「我們不是種子學生嗎?那什麼時候能夠發芽呢?」雖然只是一句簡單的對生命的好奇,但對學校老師來說,孩子早已經在探索學習與成長的過程裡了。

玩樂與體驗緊密相連,而體驗則常伴隨著記憶。身體所經歷的一切,在心靈上都會留下深刻的烙印。每一次山野教育課程,為孩子留下的高峰經驗,就是在孩子們的成長歷程中播下種子,期待將來它們能生根發芽,結出勇氣、自信、不屈不撓的果實。

/media/original_images/20240909_2_text06_Z1BlLVA.jpg

每趟山行都擁有獨特的經驗與回憶(來源/董嘉傑校長)

 

山野教育的體驗式學習與生命力的啟示
山野教育的體驗式學習與生命力的啟示

文章日期:2024-09-09

「因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互相擠壓而造山運動發達,山地、丘陵約佔全島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地殼被擠壓抬升而形成的山脈,南北縱貫全台,其中以中央山脈為主體,地勢高峻陡峭...」這是過去的我們透過地理課本最...
閱讀更多
山的課堂(二) 線西國中-攀登生命的高峰
山的課堂(二) 線西國中-攀登生命的高峰

文章日期:2024-09-09

彰化縣線西國中,坐落於彰化海濱,儘管地理位置偏遠,學校卻以發展多元探索教育為使命,致力於引導學生發揮潛能。期望引領這群「海派少年」開啟更多元的發展途徑。臺灣擁有豐富的山林資源,其歷史、習慣、文化皆在山...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