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對志工來說是什麼呢?
「我覺得自己變年輕了,在年紀大了之後,多少都會受到一些社會的洗禮,但這些年輕的小朋友讓我慢慢將自己原本丟掉的再找回來,不會去計較太多外在的想法。」
「做志工就是發現自己還有一點點價值,讓生活有一個重心。」
相遇和相聚,都始於為他人付出
蔡少農老師、李金圳老師和丁建中老師是大學時期的朋友,四十年前就在山地服務隊中認識對方,回憶起當年,那時候的他們,一定不知道未來會再次回到這個地方——甲仙。
「我們在大學的時候一起服務,沒想到四十年後都還可以來做這件事情,可能就是有一點點基因在,願意去服務、願意去付出,大學裡有各式各樣的社團,但是服務性社團是要付出自己的。」
當年身為服務隊隊員,一起跋山涉水前往那瑪夏,交通移動的過程中,總是會停留在甲仙幾個夜晚,熱鬧的客運站,美味的甜不辣···,那些年的回憶隨著彼此的分享,一幕幕躍出。離開臺灣四十年的丁老師,因為心繫這片土地,將大家重新聚在一起,回到甲仙服務。即便這裡已和當年有些不同,人也少了許多,但不變的是,這裡依舊是他們三個所愛的地方。
丁老師偶爾需往返美國和臺灣,這段時間蔡老師和李老師相互支持,是彼此的教學夥伴,他們早上會協助國小籌備各式課程,從資訊課、數學課到行動方案比賽,晚上則是與國中的孩子一起寫數學題目,「因為這些課程已經距離我們五、六十年了,現在每個禮拜都要重新備課,慢慢把記憶拉回來。」李老師專攻數學,蔡老師負責自然,每週事先瞭解學校老師的進度,陪伴孩子藉由多練習,讓他們對於未來的升學更有信心。
匯聚眾人的力量,讓每個孩子都能好好長大
「都會區的家長非常競爭,他們總是會很積極給予自己的孩子很多資源,因此即便不刻意追求課業成就,也有很多其他專長可以學習,但是對於這裡的孩子而言,他們除了讀書以外,沒有別的翻身機會了。」
孩子們的家庭組成較為複雜,有單親家庭也有隔代教養,主要照顧者的支持能力與都市家長大相逕庭,即便內心有再多的期待,也會因為受限於環境及經濟因素而無法給予足夠的支持,連帶對孩子的學習動機造成深遠的影響。
回家不寫作業,到學校再讓老師追著跑,日積月累下老師的無力感也就漸漸加重,卻無法真正怪罪這些孩子,因為問題的根本在於他們所處的環境,而不是他們本身。
蔡老師分享到,在學校裡有一個孩子特別讓他印象深刻,他非常叛逆,家中只有他跟媽媽相依為命卻每天吵架,一次次的失望讓孩子的心門逐漸關上,害怕受到更多的傷害而隔絕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連學校老師的話也不再聽了。
「社會中有好多人願意提供資源給學校,改善硬體設備、努力舉辦不同活動,但如果我們能夠回到家庭,為這些家庭功能不健全的孩子做點什麼的話,我相信對於我們國家的整體國力會有很大的幫助。」
兩位老師回想起他們都曾懷抱著美好的想像,期待自己能做很多事情,直到來到現場才發現,挑戰比想像中來得更多,而讓他們能夠堅持下來的始終是校長和家長會長的支持。「我們只是其中的一份子,想要延續下去就不能輕言放棄。」因此即便遇到再多的困難,放棄的念頭也未曾出現在老師們的心中,只是不停用行動去證明自己,讓學校老師漸漸看見他們的付出,進而願意敞開心胸,一起合作。
保有調整自己的彈性,讓每一次的教學都能進步
這些年來,隨著和學校的默契逐漸建立起來,蔡老師和李老師也將服務觸角向外延伸,帶著「推理尋寶小神探」的活動到不同地區。
孩子們在校園中奔跑,等不及要到教室裡闖關,眼前所見的每道題目都是蔡老師與不同學校聯繫後,針對學生程度、學習情形進行客製化的調整,並邀請學校老師在活動中擔任關主,不僅將題目和藏寶地點事先提供給學校老師,也會細心說明需要解謎過程中需要留意的情況,希望能透過學校老師對孩子的熟悉度,給予適度的引導,建立突破框架的精神,讓每個人都能順利過關,好好享受在解謎當中。
「孩子們感到最有成就感的時刻一共有兩個——把答案想出來的時候,還有和隊友找到寶物衝回教室後,一起討論的那個過程,我們希望可以保有這些瞬間,讓孩子們在活動裡玩得開心,不要覺得解謎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蔡老師年輕時的創業經驗、李老師多年來在竹科的職場生活,加上丁老師的工程師背景,使他們更能謹慎、全面地去思考整個活動脈絡,從聯繫學校、場勘到設計題目,每一步都扎實地完成,同時也不忘在過程中持續覺察與學習,保有調整自己的彈性,一次比一次辦出更好的活動。
將挫折轉化成前進的動力,帶孩子走出不一樣的路
「你這次去怎麼樣?」、「你上次提到的那個學生最近好嗎?」回歸到家庭生活,三位老師與家人間因為志工服務,而有了更多不同以往的話題,這段時間遇到了什麼樣的人,有了什麼樣的故事,以及未來該怎麼做,一點一點傳遞著走入現場的價值。
「做志工不僅讓我有機會深入瞭解地方,更重要的是,它讓我認識了我以往生活中不會接觸到的人,這些老師、這些孩子和他們的家庭。每一件曾經只是道聽塗說的社會現象,在這裡都會真正地看到。」
一個不聽話的孩子,或許心中藏著對原生家庭的渴望;看似學生數不多很輕鬆的老師,其實擔負著父母親的功能,從早到晚在學校陪伴著孩子,這些都是我們沒有走進現場,便無法知道的故事。
志工服務並非無憂無慮,這一路走來,對三位老師而言,遇到的人和事,無論是好是壞,都使他們更加成長。
「不要去想自己會遇到的困難,去想哪個學生因為你的存在,他有了一點點進步,只要想這些好的事情就好了。」
教育需要匯聚眾人的力量,才有機會慢慢變好,孩子會遇到什麼樣的大人,都有可能為他的一生帶來重大的改變。三位老師將挫折轉化成前進的動力,與學校老師齊心合作,陪伴孩子學習數學和自然,讓他們有機會看見自己的可能性,走出不一樣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