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封面

百歲人生的下半場:從志工服務翻轉熟齡生活

實踐心之所向不分年齡,熟齡人生的生活價值

文| 鹿樂平臺

圖| 鹿樂平臺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7%時稱為「高齡化社會」,達到14%是「高齡社會」,若達20%則稱為「超高齡社會」。

 

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

每隔一段時間,這世界就會有一點點不同,每個人都是。

「我是誰?」、「我接下來能做什麼?」

這些問題,不只是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會有的煩惱,而是無時無刻出現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即便是大家眼中的「大人」——高齡者,依舊會為生活感到徬徨和無助。

白髮越來越多,雙腳越走越慢,每個人都是第一次變老,面對這個過程總是顯得手足無措,身體機能的衰退使他們感到挫折,進而漸漸失去對自己的認同感,從生理、心理到對於整體社會的感受,都需要重新適應。

曾經有學者說過,高齡者必須面臨角色轉變時,要如何適應新的角色,其包括拋棄以往成人所扮演的角色及接受新的角色,但由於高齡者在拋棄舊的角色時,社會卻未明確規範高齡者要如何扮演新的角色,因此很容易陷入無角色的困境。

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每個人得以有更多時間來思考如何規劃自己的生活,我們應該要如何活著,才能不留遺憾,找到自己的價值呢?

 

無論幾歲,我們都能擁有夢想

「你們沒活到80歲,不知道我們的感想,只要給我們機會,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其實很多!」

2007年,第一屆的不老騎士一共有16位爺爺與1位奶奶,許多人因為擔心年長者的身體無法負荷,而出現了反對聲音:「這樣真的可以嗎?」、「會不會很危險?」、「這個年紀還有必要做這件事嗎?」,即便飽受質疑,弘道老人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仍然相信老人家可以實現夢想,並請拍攝團隊從旁記錄環島過程,讓更多人得以一起感受這段路上的熱血與感動。

平均年齡75歲的爺爺奶奶,戰勝自己的年齡和身體疾病,一起騎車穿梭在不同城市,以十天的時間完成1175公里的環島旅程。這個過程,不僅讓長輩有了追尋夢想的勇氣,同時也讓社會大眾透過他們的故事,重新思考「夢想」與「年齡」之間的關係。

為了讓走進社區開店的年輕人與在地生活多年的長者,能夠有更多交流、學習的機會,Oh Old!的共同創辦人盧紀邦,一改社區辦理單次性活動的方式,邀請店家從自身的經營項目來發展課程,讓長者不只走進店裡,而是成為店員,一起打造沒有距離的社區。

「我們想像的超高齡社會,它不會是只有老人的社會,而是一個跨世代的社會。」

推動青銀合作,讓不同年齡的人都能有追求夢想的權利,有些長者重拾鉤針、有些長者則是開始學做咖啡拉花、構思便當的菜色,運用自己從歲月累積的寶貴經驗,加上年輕人的創意,讓每個世代的特長都能得以發揮。

 

將每一份善意傳承下去,讓愛得以延續

在鹿樂也有許多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年紀的志工老師,帶著自己的專長走進學校。

廖建智老師是一位擁有水電消防證照的專業技術人員,也是孩子們眼中的廖叔叔,分享基本電路知識,並帶著大家一起完成觸控電燈。除了用心籌備課程之外,廖老師也會在事先向學校老師詢問孩子們的家庭狀況,準備適量的白米和餅乾分享給有需要的家庭,並且進行免費水電修繕。

/media/original_images/20240604_text_1-01.jpg

廖老師輪流到各組示範,讓孩子們在操作上更放心

(來源/屏東加祿國小)

 

「一間學校一盞燈,希望總有一天能照亮全臺灣的偏鄉。」每到一間學校服務,就為學校留下一盞燈,服務即將邁入第十年的廖老師,依舊保持初心,無論是課輔班、家扶中心還是地處偏遠的學校,都可以看見他不遺餘力的身影,一個人開著滿是材料和物資的車子,前往臺灣的每個角落服務。

從小在花蓮長大的鄭群星老師,有感於偏鄉的課程和師資較不穩定,因此自大學教授退休後決心投入偏遠地區學校,運用簡單易懂的簡報以及生活化的用語,為孩子帶來程式設計的課程。

/media/original_images/20240604_text_1-02.jpg

帶給孩子的Micro:bit 程式設計課程,是由鄭老師退休後自學摸索,再教給孩子

 

「我感到很高興,能把自己的能力和退休剩餘的時間獻給這些孩子,也就是所謂的資源回收。」

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時提醒自己要讓孩子們知道程式設計的用處,同時也要讓課程是有趣的、是好玩的。孩子們將程式編寫好的自走車,放在跑道上緩緩前行,眼底滿是期待和興奮,「只要我們有適當的教導,孩子們是能夠出類拔萃的。」

無論是廖老師或是鄭老師,都以身體力行的精神告訴孩子們,希望他們長大後也能利用自己的專長,來到偏遠地區為更多的孩子服務,將每一份善意傳承下去,讓愛得以延續。

 

成為自己喜歡的模樣,便能為這個世界帶來改變

長大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小時候的我們,都曾經在作文上寫過這個題目,天馬行空地去想像未來的所有模樣。卻在真正成為大人後,為了生活、為了工作而將這個問題深埋在自己心中,假裝一切過得去,然後漸漸遺忘。

然而,其實只要活著,我們就永遠都在成長與學習的路上。

無論是騎著機車的爺爺奶奶,還是在退休後成為志工的兩位老師,他們都不因年齡畫地自限,而是勇敢追求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成為理想中的模樣。

在實踐夢想的過程中,不僅為自己的生活增添豐富色彩,也為他人帶來正向的影響,當每個人都能拾起自己心之所向、去發揮、去創造,那麼這個世界一定會變得更好的。

營隊戰友到熟齡志工夥伴:成為孩子的老師
營隊戰友到熟齡志工夥伴:成為孩子的老師

文章日期:2024-06-04

服務,對志工來說是什麼呢?「我覺得自己變年輕了,在年紀大了之後,多少都會受到一些社會的洗禮,但這些年輕的小朋友讓我慢慢將自己原本丟掉的再找回來,不會去計較太多外在的想法。」「做志工就是發現自己還有一點...
閱讀更多
退休夫婦攜手走入鄉村:點亮彼此的生命光輝
退休夫婦攜手走入鄉村:點亮彼此的生命光輝

文章日期:2024-06-04

佩佩老師與正忠老師,是一對夫妻,自2017年退休開始成為鹿樂志工,走進臺灣的各個角落,北到新北的汐止山上,南到屏東楓港,東到臺東成功,西到澎湖西嶼。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