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7%時稱為「高齡化社會」,達到14%是「高齡社會」,若達20%則稱為「超高齡社會」。
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
每隔一段時間,這世界就會有一點點不同,每個人都是。
「我是誰?」、「我接下來能做什麼?」
這些問題,不只是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會有的煩惱,而是無時無刻出現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即便是大家眼中的「大人」——高齡者,依舊會為生活感到徬徨和無助。
白髮越來越多,雙腳越走越慢,每個人都是第一次變老,面對這個過程總是顯得手足無措,身體機能的衰退使他們感到挫折,進而漸漸失去對自己的認同感,從生理、心理到對於整體社會的感受,都需要重新適應。
曾經有學者說過,高齡者必須面臨角色轉變時,要如何適應新的角色,其包括拋棄以往成人所扮演的角色及接受新的角色,但由於高齡者在拋棄舊的角色時,社會卻未明確規範高齡者要如何扮演新的角色,因此很容易陷入無角色的困境。
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每個人得以有更多時間來思考如何規劃自己的生活,我們應該要如何活著,才能不留遺憾,找到自己的價值呢?
無論幾歲,我們都能擁有夢想
「你們沒活到80歲,不知道我們的感想,只要給我們機會,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其實很多!」
2007年,第一屆的不老騎士一共有16位爺爺與1位奶奶,許多人因為擔心年長者的身體無法負荷,而出現了反對聲音:「這樣真的可以嗎?」、「會不會很危險?」、「這個年紀還有必要做這件事嗎?」,即便飽受質疑,弘道老人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仍然相信老人家可以實現夢想,並請拍攝團隊從旁記錄環島過程,讓更多人得以一起感受這段路上的熱血與感動。
平均年齡75歲的爺爺奶奶,戰勝自己的年齡和身體疾病,一起騎車穿梭在不同城市,以十天的時間完成1175公里的環島旅程。這個過程,不僅讓長輩有了追尋夢想的勇氣,同時也讓社會大眾透過他們的故事,重新思考「夢想」與「年齡」之間的關係。
為了讓走進社區開店的年輕人與在地生活多年的長者,能夠有更多交流、學習的機會,Oh Old!的共同創辦人盧紀邦,一改社區辦理單次性活動的方式,邀請店家從自身的經營項目來發展課程,讓長者不只走進店裡,而是成為店員,一起打造沒有距離的社區。
「我們想像的超高齡社會,它不會是只有老人的社會,而是一個跨世代的社會。」
推動青銀合作,讓不同年齡的人都能有追求夢想的權利,有些長者重拾鉤針、有些長者則是開始學做咖啡拉花、構思便當的菜色,運用自己從歲月累積的寶貴經驗,加上年輕人的創意,讓每個世代的特長都能得以發揮。
將每一份善意傳承下去,讓愛得以延續
在鹿樂也有許多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年紀的志工老師,帶著自己的專長走進學校。
廖建智老師是一位擁有水電消防證照的專業技術人員,也是孩子們眼中的廖叔叔,分享基本電路知識,並帶著大家一起完成觸控電燈。除了用心籌備課程之外,廖老師也會在事先向學校老師詢問孩子們的家庭狀況,準備適量的白米和餅乾分享給有需要的家庭,並且進行免費水電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