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教育部「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規定,偏鄉學校除了臺灣本島偏遠地區學校之外,還有包含離島地區學校。臺灣離島,雖然因地理位置交通不便,但擁有四周環海的自然環境,與豐富的海洋資源,每個島嶼都有著屬於自己家鄉的獨特、人文風情,以及地方故事。
離島地區學校所承擔的角色,往往並不只是「學校」,除了是學生的學習場域外,也是社區文化的中心;學校師長不僅扮演著引導學生學習成長之重要角色,也成為推展社區活力、傳承文化等十分重要的力量,若從教育的角度,學校是如何陪伴孩子們一起感受這座島嶼的所有面貌,共同探索與學習呢?
學校是孩子的第二個家
七月暑假天氣炎熱,海風中彌漫著一股淡淡的鹹味,搭乘的快艇抵達碼頭之際,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大鳥的雕塑,寫著「歡迎蒞臨鳥嶼社區」的字樣。座落在湛藍海水圍繞的鳥嶼,屬於澎湖縣二級離島,早年因為海鳥的棲息生態而得名,當地人煙稀少、偶有觀光客來訪,居民多以漁業或觀光業維生。
鳥嶼島上僅有兩所學校,分別為鳥嶼國中及鳥嶼國小,學生多數屬於單親家庭、或是隔代教養,孩子平時跟著阿公阿嬤生活,經濟相對弱勢。由於少子化浪潮的衝擊,未來幾乎人人都有學校可念,課程成績在這裡似乎沒有這麼要求,讓支持家計顯得更為重要。
「目前學校教育快要取代家庭教育了,這裡的家庭功能比較是養育。」鳥嶼國中鄭維傑校長,從小在澎湖生活,深刻理解在離島學習成長的環境。因為家裡經常沒大人,孩子常常要自己煮飯、照顧自己,還要會簡易的家電維修,但也因為這樣的成長環境,造就鳥嶼的學生擁有比同齡孩子還要堅強的生活自理及生存能力。
孩子放學時,家裡大人可能正要出海捕魚,回家根本沒有辦法複習功課,所以放學後就在潮間帶抓魚貝、或是在港口邊滑手機邊聊天,學風不興盛之外,也有社會階級再製的隱藏問題。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風氣並建立自主的學習態度,增進讀書效果,鳥嶼國中教師為學生安排夜間課業輔導,把孩子一個一個帶回學校裡,留校晚自習或是寫作業,希望提升學習的成效。學生在校時間越來越長,也讓學校幾乎成為孩子的第二個家。
傳承:凝聚地方的過去與未來
臺灣是擁有多元文化的國家,每個地方擁有獨特的傳統技藝、地方習俗與文化資產。而離島地區的生活,與海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豐富的海洋資源、傳統的漁業捕撈技能、以及漁船製造技術等,是在地珍貴的文化資產與記憶。隨著少子化及人口老化問題,留在當地的青壯年已經為數不多,地方文化與工法技藝將逐漸消失。
離島地區,其實有著絕佳的教學場域;偏鄉小校,讓實踐教育翻轉更加容易。澎湖縣鳥嶼國小不把離島、小校、資源少及文化刺激不足視為弱勢,積極研發在地文化、風土民情與學校之間的特色課程,像是潮間帶生態觀察、海廢藝術品、食魚教育等,善用澎湖最豐富的自然海洋,研發屬於在地獨有的社會與人文海洋課程。希望透過踏查、實作等教學活動歷程,鼓勵孩童以行動實際關心自己的家鄉土地。
在地珍貴的傳統技藝,藏在耆老每個舉手投足之間,也是我們最珍貴的寶藏;而傳承面臨的最大困境是,耆老長輩擅長自己動手做、但不擅常指導他人。因此,學校在這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發掘社區資源與需求,向專家學者請益學習,同時強化地方的凝聚力與合作,將傳統智慧設計成學生能夠參與的教學方案,來傳承並保存這些技藝文化,希望能夠為地方未來的永續發展創造更多的價值。
為離島留下一所學校
「下學年度起,外縣市學生來學校就讀,不但上課期間三餐餐食免費,一學年更提供五趟返臺機票。」111學年度尾聲,澎湖縣虎井國小在粉絲專頁上積極展開招生。由於少子化影響,讓目前只有2名學生的虎井國小,將可能在113年6月後面臨自動廢校的危機。
虎井國小,是這座小島上唯一的國小,由於虎井嶼屬於二級離島,文化刺激不利;居民多以漁業、交通航運為主,青壯年外移工作、往都會區集中,中老年人口比例高,家庭教育不足,島上孩童的學習多仰賴學校教育。也因為如此,虎井國小成為島上最主要的文教場所、運動場所,居民情感連結的場域。
「若一個地方沒有教育,要如何創造生命力?」對偏遠地區來說,學校就是社區的心臟,一個社區若無文教機構將會越趨沒落,地方將失去活力、瀕臨消失的危機。
小小的虎井嶼,其實擁有許多豐富的文化內涵,學校的戶外課程更結合了在地的特色探索與島嶼認知,讓學生可以多元探索,讓學習場域不止在教室,也在社區、在整座島嶼上發生。虎井國小用心發展特色教學、並強化與社區連結,希望讓家長看見不同的教育選擇,積極邀請旅外學童返鄉就讀,期望為虎井嶼留下這所小學,看見地方的生命力。
學校,是影響未來世代最重要的場所,學校的轉型與經營,將是未來首先面臨的挑戰。教育是一切的根本,也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原動力。鄉村教育需要社會上的每個人共同關注,連結多元的外部資源,一起引領孩子的精彩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