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封面

在校園裡培養永續公民素養

自然而然,最好的SDGs行動就在日常生活

文| 鹿樂平臺

圖| 鹿樂平臺

這是雲海孩子的日常:沒有人看到蟲子會尖叫逃走,他們與小生物相處自如,可以觀察牠們獨特的美──雲海國小的理念於此展露:自然是最好的老師,規律的接觸大自然,可以淨化心靈平撫情緒。

 

生態、生命與生活環環相扣

新北市石碇區雲海國小,孩子趴在木棧道上,目光匯聚,伸手指畫的目標不是手機平板,而是觀察箱裡的獨角仙。一個孩子把獨角仙從箱中取出,牠攀附在他的手背上;其他同學輕聲說話,伸手接過獨角仙。上課鐘聲響起,他們把獨角仙輕輕放回箱中,提回保健室給護士阿姨。保健室前一棵光臘樹,它的樹汁正是獨角仙的最佳餐廳。

這是雲海孩子的日常:沒有人看到蟲子會尖叫逃走,他們與小生物相處自如,可以觀察牠們獨特的美──雲海國小的理念於此展露:自然是最好的老師,規律的接觸大自然,可以淨化心靈平撫情緒。

/media/original_images/20230912__text1-01.jpg

.

 

/media/original_images/20230912__text1-02.jpg

獨角仙觀察箱

 

保健室前除了獨角仙觀察箱,還有幾隻等待破蛹而出的鳳蝶,教務主任徐潔如跟我們說起這個全校一起當「鳳蝶保母」的行動:學校周遭孕育許多品種的鳳蝶,但毛毛蟲常常還沒羽化就被鳥類吃掉,因此學校師生與工友阿順伯伯如果發現孵化的幼蟲,便會把牠們「護送」到保健室或辦公室,由老師們照顧,等到蝴蝶破蛹,再將牠們野放。

「但照顧牠們很不容易,最近養了四隻只存活兩隻。」看著毛毛蟲慢慢長大,結蛹,最後羽化,破蛹而出,飛舞於晴空之下......潔如主任細說見證鳳蝶成長的觀察,每個階段都能感受到她為生命的奧妙觸動的真切。

來到保健室外,護理師呂秋虹聽說我們想看蝶蛹,便拿出剖半的寶特瓶,裡面裝著三具蝶蛹。秋虹護理師神情如慈母,輕輕戳戳蝶蛹,說:「你看,牠會左右扭動回應喔!」我們都是第一次看到蝶蛹動的樣子,為之驚喜不已,不過對雲海國小的孩子早是習以為常吧。

看著翠綠的蝶蛹,我開始理解,為何這群孩子能夠自然地敬愛萬物生命,因為他周遭的大人也是如此:以謙卑慈愛的情懷,接近觸碰到的每一個生命。大自然用生命給大人小孩都上了一課。

這每一個小小的舉動,其實都改變了未來的地球。

/media/original_images/20230912__text1-03.jpg

鳳蝶的蛹,長得很像樹葉,這是動物為了在野外求生存的智慧,自然舉目皆是我們學習的對象

 

化水庫保護區的挑戰為優勢

雲海國小位於翡翠水庫的保護區內,學校周遭皆有限建規範,加上人口大量外移,在地學生其實不多。因此雲海國小很早就意識到永續辦學的重要性,在建構特色課程與校園營造時,均以「永續」為考量:師生與居民是否共享其惠、校園空間是否活化、課程與空間是否能永續經營?

學校的環境營造為例,民國85年臺北縣推動開放教育時,雲海國小便參與其中,當時改造的環境便包含融入自然教學的廣場與戶外遊戲平台。ㄇ型校舍圍繞的空間形成了兩個小廣場,分別叫做「阿波羅廣場」與「星月廣場」。下課時孩子們坐在阿波羅廣場的木板上,觀察昆蟲,一邊曬太陽;夏天,阿波羅廣場會注入清涼泉水,孩子便在這裡戲水歡笑。

另一邊的星月廣場,羅列月相的變化與九大行星;一旁還有24種不同石頭組成的小石塊,象徵著二十四節氣。天體的運行,時節的推移,化身美感十足的環境設計,讓孩子從低年級就開始熟悉:張致遠老師跟我們分享:「一般學校不是會畫跳格子的方格嗎?我們的孩子是會在月亮的陰晴圓缺和九大行星上跳格子喔!」玩耍之中,這些設計巧思也開啟了他們對自然變化的覺察與熟悉。

/media/original_images/20230912__text1-04.jpg

.

 

歷任的校長與教學團隊,結合雲海國小的自然優勢,接力經營。這份堅持換來了「國家永續發展獎」的肯定──雲海國小在民國96年獲得「永續教育獎」首獎。自104年起,學校訂定「戶外探索」與「食農創客」的主軸,105學年度由劉世和校長接任後,持續深耕校本課程,強化生態、生命、生活教育──這每一項特色課程,其實都與永續社會的指標緊緊相扣。

 

食農與戶外教育,敬天愛地順四時

操場一旁生意盎然,看似雜草叢生,近看才知道:那是採取友善農法耕種的田地。

雲海國小希望善用自然優勢,讓孩子從小就培養對食物與土地的關注,因此與台灣好基金會合作,參與「神農計畫」,在校田上實驗各式食農土地課程。合作的授課團隊,為坪林地區的採集人共作室,他們從土壤與本地氣候特性來選擇合適的作物:石碇地區雨水多,野草風吹又生,索性「以野草為題」設計特色課程。

田裡種了多種芋頭,有檳榔心芋、麵芋和千年芋;校田的外圍,還有許多自然生長的可用植物,「有薄荷、金蓮花,還有魚腥草。魚腥草可以泡茶,緩解發燒症狀,市面上很搶手呢!」潔如主任向我們介紹各個植物的名稱與功用,體現雲海國小刻意保留的臺灣原生植物作為大自然教室的用心。而這些「野草」的親身示範,也讓孩子們知曉:不可以小看任何一株植物,他們或許都藏有大大的功效。

/media/original_images/20230912__text1-05.jpg

.

 

/media/original_images/20230912__text1-06.jpg

高年級種植四季豆與豇豆,為讓讓豆藤順利攀爬,大家就地取材,從後山砍竹子,一起搭建攀棚 

 

孩子們跟著老師一起整理農地,搭建棚架,親自照料植栽;再加上學校生活能力培養的「小廚神」系列烹飪課程,體驗「土地到餐桌」的每個步驟。這些辛勞的汗水,讓孩子能真切地體悟到每一盤到眼前的菜餚得來不易──要種,要摘,要切,又要煮。經歷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自然就懂得珍惜盤中飧,因為他們深知「粒粒皆辛苦」。食農教育,就是從根本落實「SDG2消除飢餓」的超前部署。

/media/original_images/20230912__text1-07.jpg

黑熊造型的披薩窯「熊甜蜜」,配合親子工作假期活動,甜蜜上工

 

將永續理念化入每一道呼吸中

/media/original_images/20230912__text1-08.jpg

.

 

雲海的校園布告欄也依時序介紹著二十四節氣。節氣教人們在大自然中生活,不忽視自然告訴我們的每一個暗號。「梅雨要開始了!」梅子成熟了,吃梅子正當時。透過學習節氣、農耕時節與當季農產,雲海國小的課程幫助孩子破除都市的藩籬,再次與自然同步。順應天時,吃當季,吃在地,不但可以減少長途運輸的碳排放量,還可以支持在地農家,是最簡單的「SDG13氣候行動」;而雲海國小的田園食農課程,奉行「種得安心,吃得放心」,友善農法正與「SDG12責任生產與消費」的理念不謀而合,同時也保障了生物多樣性,達成了保育「SDG15陸域生態」的目標。

/media/original_images/20230912__text1-09.jpg

.

 

當天與我們一起到訪雲海國小的遊戲力社會企業「SDGs永續桌遊」專案講師林志龍,就提到「只要仔細思考,你會發現每一件事都與SDGs有關係。」

我們在雲海國小見證的一切,正詮釋了這句話。

/media/original_images/20230912__text1-10.jpg

.

 

校園的「歡樂亭」被稱作「小木屋」,孩子最愛來這裡跑跑跳跳,春天櫻花盛開,夏日樹蔭清涼;不遠處的「林間食堂」,師生們愜意地享受戶外課程,有時也擺盤野餐,看秋天紅楓飄落。四時的變化,山林土地的信息,都在這群師生心中。

/media/original_images/20230912__text1-11.jpg

.

 

雲海國小將永續發展教育的精神,鎔鑄於生態教育、生命教育與生活,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之中落實;孩子親身體認過的一切,將他們塑造為一位位敬天愛地的永續公民。

/media/original_images/20230912__text1-12.jpg
茶香傳千里:立足在地文化的國際教育
茶香傳千里:立足在地文化的國際教育

文章日期:2023-09-12

「其實,我們的孩子很害羞。發展茶藝課程與國際交流,是因應他們的性格,先讓他們有充實的內涵,進而有信心向他人介紹自己的文化。」學生家中多從事茶業,對茶相關的一切不陌生,學校的課程更是系統化幫助他們循序漸...
閱讀更多
幫助孩子培養永續思維:最好的投資與承諾
幫助孩子培養永續思維:最好的投資與承諾

文章日期:2023-09-12

當孩子從「心」認同SDGs永續目標的意義,自然能驅動他持續實踐永續行動──這是我們對下一個世代最好的投資。細膩的感受自然,與萬物同情共感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