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形玩藝趣!希望孩子的學習是從生活經驗出發,用實作去思考、去連結;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視野去發現,結合經驗去創作。
我們是誰
包錦棠,是一名環境藝術家。於職場服務 28 年後退休,開始追尋年輕時的藝術夢,重新回到大學專研美術,常穿梭臺灣各地進行藝術創作;長期關注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等公共議題,也經常以自然元素為媒材結合自身的創作,提供更多人重新思考如何面對日異變遷的自然環境。
在藝術創作之餘,也希望貢獻自己的專長到需要的地方從事社會回饋,因緣際會之下透過鹿樂平臺成為教學換宿志工。107年9月至108年1月,長期進駐臺東縣信義國小,陪伴孩子進行藝術的學習活動,用生活化的例子加入教學,也安排動手體驗的課程讓孩子更容易感受。而學生們對於教學內容懷抱著好奇、以及不斷地提問,也是包錦棠成就感的重要來源。
109年1月啟動「波形玩藝趣」偏鄉教學計畫,已長期投入教學服務第4年,透過鹿樂平臺媒合前往臺灣各地北、中、南、東共20所偏遠地區學校,與孩子們分享瓦楞紙箱的藝術作品;包老師說:「這次的藝術創作課程,就是希望孩子的學習是從生活經驗出發,用實作去思考、去連結;瓦楞紙箱媒材的選擇也是,其實我們生活中常常會用到紙箱,只是少了一些觀察與想像。」

包老師和學童說明課程內容 (來源/屏東車城國小)

每個孩子手上拿著的是自己獨一無二的創作 (來源/屏東車城國小)
專案介紹
藝術,是充滿想像的,沒有正確答案的,每個創作都是藝術家通過對生活的理解與感悟所編織出的故事、畫面。有時沉思,發現雖然現在資訊發達,學校教學設備已走向數位化,但包錦棠認為偏鄉孩子缺少的是跨越生活空間與外面連結互動,這是數位資訊所欠缺的真實存在感,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感知溫度。所以,希望用實際行動,再次洄游到偏鄉小學教學,陪伴孩子與更多的人、事、物連結與互動!
此次藝術教學活動,以日常使用的回收瓦楞紙箱為媒介主軸,來探討自然力學與紙的關係,是節能減碳與環保意識、更是結合構思設計、剪貼、上色的美學內涵來完成一件作品。期望用淺顯易懂的方法帶領孩子探索、發想、連結及手作實驗來完成作品,創作的過程是孩子自我肯定的證明,也是培養思考、推斷與實現的能力。

(來源/屏東車城國小)

孩子分享自己的創作 (來源/臺東霧鹿國小)
理念與目標
在此次的課程當中,將會融入多元智能學習、探究式學習及體驗式學習等方向。
- 自然科學面向:探索日常使用瓦楞紙箱的產生組成,與內襯波形結構的力學原理。
- 生活環保面向:帶領孩子探討日常生活中的消費行為,會給自然環境產生哪些變化。
- 設計美學面向:運用各種簡單的立體形狀,來設計轉換生活物件、動物及植物造型等,或加入地方特色美學來創作自己作品。

包老師向學童分享創作的組合方法 (來源/臺東信義國小)

(來源/彰化廣興國小)
課程活動資訊
一、課程內容
以PPT教學分享瓦楞紙在自然科學、生活環保、設計美學等面向,配合自製教材模具範本,示範手做技巧運用。內容包含:使用回收瓦楞紙板如何取材裁剪,應用紙板的波形結構特性將它分解、軟化彎曲到適用組合,作品的色彩運用等,皆來自小小美感培養與試驗。
★學生材料及工具須由學校協助準備★
- 材料:
回收瓦楞紙箱約40cm長×30cm寬×20cm深,紙箱大小約泡麵或餅乾紙箱/每人1個。(潮濕、淋濕、表面有油性印刷、多層厚紙箱及大型紙箱等不適用) 一般影印紙A4,每人2張(可用回收紙張,但必須一面是空白)。
- 工具:
中型剪刀、美工刀、直尺、切割板、中小型水彩筆、鉛筆、調色盤、壓克力顏料(基本顏色)、小水袋(容器)、保麗龍膠(必備)、白膠、抹布。可2~3人共用一組。
二、授課時間
- 預計於2023年3月~8月進行藝術教學活動,平均每個月前往1所學校。授課時間為08:30-16:00一日的課程,可安排於平日或周末
- 報名時請提供至少2個上課日期,以利志工老師安排課程,確認合作後由雙方協調教學日期。
三、授課對象與人數
※ 未參與過此課程的學校優先錄取!
- 授課對象:臺灣本島偏遠地區及非山非市國小,共3~5間
- 授課人數:國小四~六年級學生,至多20人,將依學生年級、人數的不同來調整教學內容。
四、其他事項
- 若於報名截止日前與5所學校媒合成功,將提前截止報名。
- 因課程學生需操作裁剪刀具,較適合高年級參加。如學校中、低年級要參加,請務必由學校老師在旁協助指導操作。
- 志工老師將從北部地區前往教學,希望可以提供交通費補助、一日住宿空間。若有興趣參與的學校,歡迎先行填寫報名表,再進一步與志工老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