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孩子為田地插下歪歪斜斜的秧苗,
用腳、用手、用心、用力踏在這塊土地,
在冰冰涼涼的田裡,去感受、去學習,傾聽土地的耳語。
我們是誰
從金山老街沿著陽金公路緩駛而上,遠離觀光鬧區,隨即轉進農家村落的景致,空氣逐漸清新了起來。新北市三和國小位在金山重和村,緊鄰陽明山國家公園,離中角灣國際衝浪基地不遠,近山又近水,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村子充分顯露著莊稼人家的美與純樸良善。

校園與稻田、媽祖廟為鄰。純樸的農村一景。
理念與嘗試
赤腳踩在泥土上感受家鄉
一開始,孩子們看到田邊的福壽螺,直說「好噁心喔」,也有些孩子壓跟不想把腳踩進泥巴。但是當一個孩子伸出手來去觸碰福壽螺,開始引起孩子們的好奇;踩進泥土,才發現這也沒什麼,冰冰涼涼的,很舒服,於是展開一次與家鄉土地親密接觸機會,到最後欲罷不能。
這是三和國小的日常。校長、全校老師拉起袖子、捲起褲管,透過帶著孩子實際的耕作融合課程活動,從而找到對家鄉的認同感與愛。
「讓孩子用他們的腳,用他們的手,他們的心,去感受家鄉的土地。」校長陳紹賓說。一天農忙結束後,孩子透過文字寫物、寫人,寫景,寫自己的心情、感受,寫下插秧的情景,從中發現孩子藉由五感去感受,點點滴滴駐留在心底。校長期待以食農教育幫助孩子感受家鄉,當某一天他們長大了,會想到在濕濕軟軟的泥淖裡,撿不完的福壽螺、同儕間的歡笑聲、亂七八糟歪歪斜斜的翠綠秧苗、社區媽媽的割稻飯香…,進而招喚回鄉的念頭,那便是成功。

赤腳踩在田地,用五感感受家鄉。

畢業前夕帶著孩子親近山野,用雙腳挑戰鄰近的七星山。
教育的公平正義
這裡的經濟產業主要以務農為主,種植地瓜、稻米、芋頭等作物,年輕人大多到外地工作,留下阿公阿嬤與孩子。村子的青壯年人口外流,隔代教養比例偏高,小朋友放學回到家不會主動寫功課,因此,在家庭功能的部分,學校扮演了額外的角色盡可能給予協助。藉著課後照顧班把孩子留下來,進行作業指導,讓孩子不會帶著任何課業或是學習上的問題回家。
長久以來,孩子受限於舊有的思維框架,可能覺得家裡務農,長大就得順理成章地繼承家業,小朋友只能看見爸爸媽媽阿公阿嬤的人生,即所謂的階級再製。這是可怕的現象,一旦問題重複、一再被驗證,社區永遠不會變好。因此這裡的孩子需要更多刺激,讓他看到一些不一樣的願景與可能性。

猶如泥巴,孩子的能力擁有無限的可塑性。

透過文字,讓孩子寫下對土地的感受。
教育其實涉及資源分配,關乎公平與正義的議題。「正義女神的雙眼是被矇住的,不被眼前的事物被迷惑,手上的劍用以斬斷非公平正義的問題。」校長懷抱著的初心及理想,以正義女神時時監督、提醒自己心中保有的一把尺,在這所偏鄉小校實踐教育的正義與公平。
培養多元能力,給予真正的自由
少少的學生數,遇上一群認真的老師,三和國小的40位孩子因此獲得更加完整的關照。在全校老師的共同努力下,小朋友們擁有很好的基本學力,但期許能有更多不一樣的體會和經驗。扯鈴、田徑、舞獅、英語、烏克麗麗、古箏…透過多方尋找經費,為孩子建立多元的社團,給予更多元的學習機會,培養更多元發展的可能。
而程式設計是未來必備的語言,透過這樣的能力可以去開發平台、app,能夠展示自己,站在一個不被宰制的位置。「讓我們的孩子擁有越多的能力,他就有越多的機會可以發展可能性,越能突破現有的框架去展現他自己。」校長說。如此一來,才是真正的自由。

期許孩子學習各種能力,不受框限。
提案與回饋
一、邀請對象
擅scratch程式設計專長者。
二、教學時間與對象
教學時間與對象彈性可議,以週四下午為佳。
三、我們的回饋
- 農村體驗
一同參與插秧、割稻、種地瓜等農事體驗。 - 山海美景
近山近水,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 住宿空間
- 交通費(一個月兩次)
歡迎來三和國小
我們建議的交通方式
- 自行開車:途經中山高速公路於八堵交流道轉進基金公路,台2線陽金公路3.5K。
- 搭乘客運:自臺北火車站1717皇家客運至重光派出所,步行約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