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雙比著愛心的雙手當作翅膀,告訴自己在展翅翱翔的途中,
也不忘了時常地關懷與擁抱他人。
我們是誰
彼光Belight,是一群帶著專業能力的學生,同時也擁有服務學習經驗及教學經驗,希望藉著服務學習「做中學,學中做」的精神,將各自的專業帶入服務,帶給不同學齡的學生平常較少接觸的課程。
影像及視覺設計是團隊主要的專業,團隊希望可以善用此能力成為學生的一道曙光,設計不同的影像課程,邊做邊學。團隊將帶領學生一起拍攝,一起從不一樣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界,希望幫助學生擺脫框架,不再被身旁的資源侷限,能夠勇於嘗試不同的事物。
同時團隊也期許透過影像紀錄,讓社會大眾更容易看見偏鄉的需求,讓更多資源送到到這些有需要的學生手上。

.
專案介紹
本專案入選教育部青年發展署【108年青年鹿樂實踐家計畫】並執行與偏鄉學校互動之服務學習實踐企劃,協助偏鄉教育發展。
在過去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總是被他人、被擁有的資源所侷限,花了很多時間才找到屬於自己的定義,我們不希望看到新一代的學生們跟我們一樣。團隊期望帶著學生跳脫框架,及早認識自己、發掘自己的價值,發現自己可以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帶著他們以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在教學內容上,團隊希望帶給學生們多樣化的題材,除了讓課程更豐富有趣以外也培養學生的多元觀點,讓學習不再只侷限在課本上的知識。

學生於拍攝基礎教學時,主動動手操作相機。
活動紀錄
營隊活動於108年8月19日至26日於花蓮縣瑞穗國民小學登場,本次營隊共規劃了多元的課程,包括利用石頭彩繪、教室佈置活動結合環境議題及環境保育,讓學生們將環保意識帶進生活中;使用風箏製作課程結合職涯規劃主題,激發學童的創造力及想像力,藉由風箏所象徵的奔放及自由鼓勵孩童們不侷限未來發展;藉由臉譜繪畫,讓學生更了解布袋戲的同時也提升孩童對傳統技藝的了解,使傳統技藝再次發揚光大的機會;以黏土課程延伸到黏土動畫,加入基本攝影及美術知識,讓學生透過更多元的方式認識相關科技及專業。
動畫授課老師於上午授課課堂先將所有學生分組,由學生共同發想劇本;下午講授黏土人偶捏製方法,鼓勵各組一起協力製作黏土人偶、場景及道具。黏土人偶製作完成之後,各組各有一位攝影負責老師,協助學生利用黏土完成動畫。

團隊成員協助學生們發想劇本。
而臉譜繪畫授課老師先以投影片講授布袋戲及臉譜相關歷史,藉此讓學生們更了解這項正在沒落的傳統技藝—布袋戲。為了結合實作及臉譜歷史,團隊亦挑選了四種不同的成語故事,讓學生在成果發表當日分組演出,授課教師帶領各組學生使用壓克力顏料彩繪臉譜,演出成果發表短劇。

團隊準備布袋戲偶,讓學生能親眼觀賞、親手操控實體戲偶。
彩繪石頭授課教師事先預備好方便彩繪的石頭,讓學生使用壓克力顏料上色,在石頭上彩繪出水族箱主題的圖畫;投石器授課教師於上午課堂使用投影片介紹投石器歷史,並且搭配動畫片,讓學生更了解投石器的運作方式。下午課堂時,該課堂授課教師發放冰棒棍,並且教授組合方式,讓學生動手做出投石器原型,並且在組裝完成後上色。

團隊帶領孩子認識色彩學概念。

學生們發揮創意製作的趣味水族箱。
透過前幾堂課程已經學習基本色彩知識以及配色,團隊便帶領學生們實際彩繪牆壁,幫助自己的校園增添色彩,也讓學生可以在學校留下自己的作品,未來回到母校能夠擁有更多回憶。

營隊結束前的成果發表會,為充滿歡笑的營隊畫下完美句點。
團隊成果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