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發達的今日,人們也越來越習慣用影音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就讓我們跟著這群小小YOUTUBER,一起探索想像的無垠宇宙吧!
我們是誰
張湘晨喜歡插畫、手作、自助旅行,是個不想長大的大人。從陪伴學生創作的過程中,也慢慢找回自己的內在小孩,一同體驗當個自在奔放的靈魂,期待能自然而然將藝術存在於教育中。
邱嘉葆從小熱愛音樂、節奏和肢體,聽到音樂就會自然而然跟著旋律擺動,藉由觀察將動物昆蟲的動作帶入自己的想像中,喜歡即興表演。對學生們來說,嘉葆是個安靜但又有趣的大哥哥,總是有用不完的想像能帶入肢體與影像裡。
畢業後湘晨從設計界轉職進入自學教育的領域,現職藝術教育老師,引導學生從創作中感受自我特質。嘉葆在清水高中擔任社團編舞及多媒體設計,平日自行接關於影像的案子。兩人把自己的興趣及專長結合,嘗試延伸出更多的可能性,將心力投入藝術教育,共同引導學生參與藝術、攝影與肢體。

團隊與池東國小學生們合影。
專案介紹
「本專案入選教育部青年發展署【108年青年鹿樂實踐家計畫】並執行與偏鄉學校互動之服務學習實踐企劃,協助偏鄉教育發展。」
團隊期望能運用影音來串連繪畫與表演藝術,讓學生能夠體驗跨領域的結合,並自行規劃及討論出有興趣的主題,練習如何將最初的想法進一步完成,並創造屬於自己的作品。藉由影像、繪畫及表演三者結合,使學生可以找到另一個表達自我的方法。而透過肢體引導,將開放的、大膽的想像自由延伸,能夠讓學生練習表達內心的感受。藉著非制式的體驗,在遊戲、肢體、想像的引導下,創造出更多可能性。
透過認識影音的世界、拍攝影片、基礎的影像剪輯、配音樂等課程讓學生能實際參與並共創一部屬於自己的影片,加深學生對影音的興趣與認知,除了影音上的教學外,也希望可以透過營隊讓學生有獨立自主完成事物的能力,一起分工合作,培養團體的默契及溝通的能力,讓學生可以藉著此次活動,進一步感受到自己與群體的關係。

學生在課程中用厚紙板製作自己拍攝影片所需的頭盔。
活動紀錄
本次營隊於108年8月12日於澎湖縣池東國小登場,一開始,湘晨老師先請大家彩繪自己的姓名板,並用這塊姓名板製作了學生們的第一支影片──自我介紹。透過趣味的肢體互動與轉場,讓氣氛整個歡騰了起來。
團隊觀察到,學生們其實幾乎人手都有一台手機或平板,影音及網路平台對他們其實並不陌生。學生也和團隊分享他們在網路平台上的創作,對於剪接有些基礎的概念,所以引導他們拍攝時,很快就能進入狀況,而且參與度很高。但要讓他們在休息時間減少玩自己的手機、平板需要花點時間引導。團隊因此利用午休與學生聊天、引導他們使用平板去做自己的影像剪接等,減少一直玩遊戲的時間。

團隊教導學生利用平板剪接影片。
課程透過肢體引導,將開放的、大膽的想像自由延伸,讓學生練習表達內心的感受。藉著非制式的體驗,在遊戲、肢體、想像的引導下,創造出更多可能性。表演的方式有很多種樣貌,團隊也在活動中依照學生們的特質來引導他們開創更多可能性,讓每位學生都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

團隊帶領學生玩肢體小遊戲,開發想像力。
在團隊的引導與教學下,每一組學生都揮灑自己的想像力,拍攝出具有原創性與趣味性的作品。有學生結合了自己平常玩的槍戰遊戲,拍攝了一集荒野求生的槍戰大戲;也有學生帶來了自己家裡的狗狗,拍攝狗狗用品開箱全集;也有學生想像自己是機甲英雄,經歷重重困難英勇打敗大魔王……。

學生在營隊課程中也學習合作,圖為學生共同製作拍攝所需的道具。

圖為學生製作各種造型的槍,十分細緻逼真。

分組練習拍攝影片,圖為機甲英雄的拍攝畫面。
團隊成果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