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招募 大眾 提案
民天的記憶
基隆市 民體魂
2017/06/07
2017/07/07
2017/07/21

我們期待帶給孩子什麼樣的體育教育?

會納入國際賽事的團體運動?饒富地方色彩的趣味童玩?承負歷史故事的民俗技藝?我們期望孩子五育並重,但是體育的核心精神應該透過什麼樣的途徑傳達給孩子?現行的體育教育符合每個孩子運動(或追求運動精神)的需求嗎?

專案介紹

/media/original_images/20170607_text01.png


 

我們是一群接受「民俗體育」薰陶長大的學生。因為就讀體育特殊班,而在成長過程中有機會接受不一樣的體育教育。進入大學後,我們才發現來自台灣各地的孩子過去求學經驗接觸到的體育項目幾乎是大同小異——而總是有那麼些人,始終無法在體育的領域中獲得成就感。

學校的體育項目中,八成以上是球類運動,與球類同樣熱門的田徑,也強調速度與爆發力,在此領域不擅長的孩子,只能從頭到尾都討厭體育課。

然而體育乃至運動精神從不是如此狹隘的事。學校制度內的體育教育也不應當如同諾亞方舟,保護了上船的籃球、躲避球、羽毛球、田徑等等,卻將其他更著重技巧、平衡感、協調性的運動項目排拒於孩子的成長之外。我們堅信:「運動」應當是更多元的選擇。

/media/original_images/20170607_text02.png


 

理念與目標

正因如此,我們希望透過自己所熟悉的民俗體育——扯鈴、跳繩、陀螺——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延續傳統文化技藝,也能同時使之承負不同面貌的運動精神。運動也可以細膩優雅,運動也可以充滿表演風格,運動也可以是平衡感與節奏感精密配合的有趣挑戰,運動也可以……

這是個國家、民族界線都日漸模糊的時代。在這趟旅程中,我們重視的是創意與多元,也希望能以此為先,吸引更多的「運動員」將自己熟悉的、體制外的體育項目帶入校園,帶入孩子的生命中。

我們是誰

/media/original_images/20170607_text03.png


 

「民體魂」──我們是一群愛好民俗體育的青年。有感於現代社會中,民俗體育在台灣的式微,憑著一股單純的熱情,我們計畫透過學校的深耕與推廣,將這個屬於台灣的文化記憶薪火相傳,甚至希望有機會能將民俗體育發揚於海外。

團隊成員:

劉心揚/台灣大學政治雙主修社會學系,三年級。

陳奕勳/師範大學地科雙主修物理學系,二年級。

陳奕志/大阪大學經濟學系,二年級。

陳有宜/台灣大學中文系,三年級。

張辰瑄/中山女中,三年級。

林子嫙/中山女中,三年級。

林子辰/中央大學機械系,三年級


相關報導:

〈民體魂專訪〉,2015多益獎學金團隊專輯,2015年。

〈國中同窗組民體魂團隊 偏鄉推廣民俗體育〉,中國時報,2014年12月20日。

臉書粉絲專頁:「民」天的記憶 - 民俗體育推廣計畫

課程活動資訊

一、課程內容

1. 整體規畫

我們預計舉辦五到七天的「民俗體育課程」,並在活動期間穿插兩種主題的「特色課程」,主題分別為:

(1) 以國小在地特色為主題的人文課程。

(2) 以民俗體育、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為主題的科學課程。

同時每天也安排時間,協助學生完成暑假作業。


2. 民俗體育課程

以跳繩、扯鈴、陀螺三項為主,我們期待在短短的營期中,打好小朋友們民俗體育的基礎。並提供電子教材,讓小朋友在我們離開後,仍能繼續練習、進步。

民俗體育課程主要的教學目標如下:

(1) 能大致控制跳繩、扯鈴、陀螺運動的方向與速度,做出姿勢正確的動作。

(2) 能掌握扯鈴、跳繩、陀螺的基本招式。

(3) 能以簡單的招式與他人合作,完成一套連環動作。

/media/original_images/20170607_text04.png


 

3. 特色課程

以探索「實用的、有趣的、生活中的」知識為目標的課程設計。

(1) 人文課程:依據合作學校當地文化特色,和孩子需要的生命、教育議題來設計,主題可能包含:「為何要學習」、「家鄉知多少」等。

(2) 科學課程:依據合作學校當地自然特色,和生活中可以運用到的科學原理設計,以及關於民俗體育的科學課程。主題可能包含:自製倒轉陀螺、食鹽結晶製作等。

/media/original_images/20170607_text05.png

歡迎全台各地偏鄉國小報名!我們屆時會到其中一所學校進行上述課程。
 

二、授課時間

8月12日~8月21日,共計10天。確切時間彈性可議。


三、授課對象

國小學生,30人以內。


四、其他事項

  1. 即日起至2017年7月7日止。若團隊於截止日前提早與報名學校談妥確認合作,將提前截止。
  2. 特色課程需要單槍投影機。若有安排實驗課程,會需要自然實驗室。
  3. 如果天候不佳,民俗體育課程需要室內的場地練習。
  4. 「人文課程」與「科學課程」皆須在確認媒合學校所在地理位置、生活環境,以及了解當地聚落的文化特色、學生需求後,始得開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