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臺東成為老人村與渡假村,
決心找回地方的自信,
住慣了高樓、看膩了飛機?
我們用天空和老鷹交換,
廣招生態和藝術人才!
我們是誰
位在臺東縣長濱鄉北端,距離臺東市75公里,是台東離海最近的學校。我們背對海岸山脈,座落於面向太平洋的水梯田之中,曾經是「臺東米倉」!

從校門口看日出

後面是海岸山脈

旁邊是梯田(家長借給學校自然農法五六年的地)

這裡盛產全白的白螃蟹,是南竹湖阿美族部落的象徵。
理念與嘗試
難道臺東最終只能剩下老人與財團?
青壯年離鄉,農田荒廢、轉賣,財團進駐,框地興建渡假村。以後東海岸的景色只會剩下老人、渡假村與收費風景吧?昔日,山青水碧沃野良田,享負臺東米倉之譽;如今,山光水色依舊,人老田荒。課本的描述讓孩子迷惘,上課彷彿只為了再次確認地方的沒落。難道就這樣了嗎?
沒自信是偏鄉常見的流行病,覺得「庄腳所在,沒甚麼東西」。但是這裡常有許多台灣人甚至外國人,經過這裡跟我們說臺灣還是臺東最棒,好山好水!只是多數的臺東孩子會接好無聊。
因為知道臺東的美、好,所以相信未來
像我們大了,到外地去,漸漸就會知道外面再好,也沒有家鄉好。而且農業文化、阿美族狩獵和編織文化、山海生態及景觀等等,這些都是無價的寶,一定有復興的潛力。所以我們立志要從地方的文化找回孩子與社區的自信。這裡隔代教養多,祖父母沒有心力顧及孩子課業,加以未來出路比較單一,所以學生的學習動機不高。為此,十年來試過許多方法,如豐富校外教學、提升硬體設備等等,最後發現還是主題式教學最有效果。
默默耕耘,社區漸漸凝聚
主題式教學以稻作文化為核心,包含山海生態及阿美文化,帶孩子實際上山臨海下田訪老。學生、家長、社區反應都很好,現在連附近的學校也都來這裡上課,社區居民也會在上課時突然現身幫忙。明天第三年,現在正在籌備開始積極把社區拉近來。因為發現有參與的人會感染孩子的活力而開始動起來,希望這能成為正向循環。

幼兒園也來割稻

附近農友自動出現,跑來教台灣女婿一家人割稻秘訣

小朋友熟練地自動排隊打榖

打榖

家長準備了西瓜、綠豆湯、自製黑糖仙草給小朋友消暑
課程發展遭遇瓶頸 需要生態與藝術專業的協助
大部分國小師資的養成是以通識為主,也就是每一科都有點基礎,但是比較專門的領域,或是針對特別的孩子,要再帶他往前一點,就有點心有餘而力不足。比如說為了上山觀察生態,事前老師備課要識別動植物真是吃足苦頭,更不用說實際走進山裡的時候,怎麼青蛙都長一樣。
學校也長期缺乏藝術相關的師資,今年唯二學過樂器的老師都調走了,令人相當苦惱。此外我們發現這裡阿美的孩子在手工藝和顏色方面,有一種天生敏銳度。曾經有一位退休主任教同學做過桌子椅子,結果數學課從來魂不附體的孩子,竟然在沒有教的狀況下,拿出尺來量還畫設計圖,磨木頭磨到眼睛發光。
提案與回饋
一、邀請對象
- 生態分享
生態方面如山海田的草木昆蟲鳥獸等等。 - 藝術分享
藝術如音樂、版畫、木雕、戲劇、文學、攝影等等。
二、教學時間與對象
時間:如一堂課的分享、半天整天、假日的活動、一週一月一學期一年等等。
對象:形式如對學生分享老師觀課,分享備課經驗等等,皆彈性可議。
三、我們的回饋
- 住宿空間。吃飯最近在5公里外的長濱,或是宿舍可以開伙。
- 附近各式景點及娛樂:烏石鼻漁港、安通古道(長濱到玉里)、金剛大道、溯溪、攀岩、出海捕魚、上山打獵、長濱野市集等等。
各種美麗照片請看竹湖國小好朋友 ▷▷ Robin的網誌
歡迎來竹湖國小
我們建議的交通方式
- 自行開車:海岸公路臺11線約92公里處。
- 大眾交通:鼎東客運8119線、花蓮客運1145線竹湖國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