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提案
不設限的鄉村教育場景─滑板少年少女的Lifestyle實踐
2025/03/11
#北部 #專長分享 #青年志工
不設限的鄉村教育場景─滑板少年少女的Lifestyle實踐
圖 / 鹿樂平臺 文 / 鹿樂平臺

🛹 高中生的滑板青春:地下室的自由空間

在台北市立大同高中的地下室,一群高中生總是在放學後搬開桌球桌,騰出空地練習滑板。他們沒有專業場地,只有簡單的空間,沒有高階障礙物,但這裡卻是他們探索自我、嘗試挑戰的場所。

滑板社的核心幹部多為高二生,社長林益安最初只是將滑板當作代步工具,不會任何特技,加入滑板社,原本只是因為社團人數少、氣氛輕鬆,沒想到在練習中愛上了滑板,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副社長林冠廷則是想參加一個運動類社團,擁有放鬆的時間。教學長張詠鈞是社內公認最資深、技巧最好的成員,秘密基地是某一間百貨公司一樓,打烊後的空蕩成為了最好的練習場。社團文書金沛毅總是在學校走廊看到張詠鈞練習,開始產生好奇,加入了滑板社,也交到了朋友。活動幹部郭宥嘉因為國中時學過蛇板,覺得滑板很帥,便踏上這條路。

對這群青少年而言,滑板在繁忙的課業與生活瑣事中,為他們竄出值得冒險的間隙。無論是在街頭、公園、學校走廊,甚至地下室,滑行的瞬間,找到歸屬,感受到了自由,滑板是一種表達自己的語言,也衍生出超越語言的交流方式。

他們的學習方式沒有固定的課程,而是透過基本技巧如盪板(Tic Tac)、踢轉(Kickturn)、豚跳(Ollie)打底,然後觀看 IG 上國內外滑板玩家的短片,看著那些很酷的招式模仿練習,修正動作,跳躍、摔倒、站起來,不停止的再一次。

/media/original_images/20250311_text01_4PvbXZq.png

此次鄉村學校滑板教學的成員─
上排左至右:市大同滑板社副社長林冠廷、社長林益安、教學長張詠鈞
下排左至右:師大附中滑板社成員林苡涵、市大同滑板社活動幹部郭宥嘉、文書幹部金沛毅。

 

🔥走進鄉村學校:當滑板成為交流方式

2025年冬天,這群高中生聯繫鹿樂平臺,他們希望能夠帶著滑板走進鄉村學校,舉辦寒假滑板營。這是滑板社成立十屆以來,第一次到鄉村教學。

原本只是想找一個服務學習的場域,但比起常見的淨灘或環境整理,他們更想透過教小學生滑板,推廣這項運動,讓更多人對滑板文化抱持開放的態度,滑板最酷的態度就是不設限、無拘無束,任何人都可以參與。

鹿樂最後協助媒合到新北市和平國小,和平國小位於深坑與石碇交界處,沿著106線道蜿蜒而上,學校隱身於小山岡,是進入石碇區的門戶。校園內滿是柚子樹,果香四溢,校訂課程涵蓋綠色生態、海洋教育與石碇風土,讓孩子在自然中學習,也與在地環境緊密連結。

學校內有各式各樣的運動和藝術社團,從戲劇、小提琴到馬戲社,還有籃網球這項流行於大英國協國家的特殊運動。學校的目標不僅是培養孩子的興趣,更希望能連結家庭,讓家長參與教育,形成正向的學習擴散效應。

校長黃家裕對於多元學習抱持開放態度,他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只要有人願意學,學校就應該提供機會。因此,當鹿樂詢問學校對於滑板教學是否有興趣時,黃校長很快就答應了,他認為學習的關鍵不在於設立高標,而是讓孩子從「玩」開始,產生興趣再慢慢成長。

/media/original_images/20250311_text02.png

.

 

/media/original_images/20250311_text03_5LSCKLg.png

歡迎多元學習資源的和平國小,黃家裕校長在一旁陪伴孩子們。

 

🌱和平國小的滑板教學:迎向自由的體驗

滑板社的成員帶著向別校滑板社募集來的滑板,走進和平國小,開始了為期兩天的課程。兩天時間不夠讓孩子們掌握高難度的技巧目標,只想讓孩子們體驗滑板帶來的自由和樂趣。第一天的課程從滑板的構造介紹開始,孩子們學習如何站穩、滑行,以及如何保護自己。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對孩子們來說卻充滿挑戰,也讓他們越挫越勇。

第一天最重要的目的不是技巧教學,而是「跟孩子混熟」,去了解到每一個孩子的特質,才有循序漸進的可能。來自師大附中滑板社的林苡涵也來幫忙,她觀察到,課程的啟動方式更像是「今天我們可以一起來做點什麼」,而不是預設一定要完成什麼,滑板成了一種溝通工具,需要理解對方,才能找到最適合的互動步調。

第二天的課程加入了更多趣味性遊戲,比如滑板鬼抓人、123木頭人、滑板接力等,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有些孩子滑行能力較弱,他們可以坐在滑板上、跪著推動自己前進,最重要的是每個孩子都能享受滑板帶來的自由。

/media/original_images/20250311_text04_L3GmYbF.png

.

 

/media/original_images/20250311_text05_nSKznxf.png

.

 

/media/original_images/20250311_text06_ohMB0cm.png

滑板結合趣味體驗,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

 

⚡滑板少年少女x小學生的教學心法

這群高中生也從教學過程中獲得了許多收穫。教學長張詠鈞特別負責那些較難掌握技巧的孩子,他回想最早學習滑板的時候是土法煉鋼,但是因為一路上看看別人怎麼教,在跟他人交流的同時,自己也成為別人的老師,開始掌握一些教學的技巧,並意識到滑板本身就是一種與人對話的方法。

副社長林冠廷本身就很喜歡人互動,對於教育很有想法,強調因材施教很必要性,比方有的孩子就是適合一對一指導,跟他靠很近會覺得安心,有的孩子要跟他保持五公尺遠,他才覺得被當成個體對待。

活動幹部郭宥嘉認為,自己的滑板技巧或許不是最純熟的,但反而很能體會孩子的學習困境。彷彿看見了當初卡關的自己,能以更貼近孩子的方式跟他們解釋。「只要有第一次,就一定會有第二次,之後就能學會了」對郭宥嘉來說,只要能繼續,就會前進。

這也不禁讓人好奇,練習滑板時受挫會有想放棄的念頭嗎?不會覺得危險或特別辛苦嗎?社長林益安的答案很直接,幾乎不假思索──「克服危險,本身就是一件很帥的事情。」他回憶起自己練習豚跳(Ollie)的情形,花了很久的時間直到前幾個月才有突破性的躍進,他開玩笑地形容自己就是喜歡找罪受,越克服不了就越想克服。

金沛毅在和平國小的小朋友身上,看到了林益安所說的那種持續克服困難的情景。小朋友很喜歡分享,包括學習的進度或是各種情緒,當他們成功後跑過來跟他分享的衝動,很令人印象深刻,自己也有種被感染的開心。

/media/original_images/20250311_text07_qhNKDxZ.png

.

 

/media/original_images/20250311_text08_C10S2kI.png

.

 

/media/original_images/20250311_text09_ZYeUA7c.png

酷酷的滑板少年少女們,各自有各自從鄉村教育現場跟與孩子的相處中,得到的觀察和收獲。

 

/media/original_images/20250311_text10_asWe9sS.png

最後一天高中生特別組裝小滑板,讓孩子在上面留下自己獨特的彩繪並贈送給孩子們。

 

🌟在鄉村教育場景,實踐滑板的life style

這兩天的相處中,高中生們從孩子們的自我堅持中,發現了他們各自獨特的個性。在這樣的過程裡,這些高中生也在學習用自己的方法與小學生溝通建立關係。面對衝突或突發狀況,他們的介入其實是為了幫助孩子們找到融洽相處的方法和尊重彼此的空間。

即將邁入高三,這群高中生也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像是企管系、民族系還是生物學,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升學方向。然而,這次來到鄉村參與滑板教學的經歷,對他們而言,也實現了某種滑板的life style──不設限、勇於嘗試、分享彼此。

除了在街頭、公園、練習場,這種精神也因為他們延伸到鄉村教育的場景。所有興趣的培養與啟蒙,實際上都是教育的初衷,透過探索和多元的接觸,在過程中找到了值得投入並不想放棄的事物,而滑板,正是他們發現自由與熱情的路徑。

/media/original_images/20250311_text11_H8O0Tml.png

.

 

/media/original_images/20250311_text12_axcPEwo.png